我们的官兵样样行
来源:优游平台总代注册 发布时间:2025-06-29 15:26:37
如果不是二〇二五年初这场地震,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南部的定日县或许仍旧鲜为人知。人们或许仅知道该县境内耸立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别的方面则鲜有人关注。然而,就在一月七日九时零五分许,命运之轮转动了。
地震发生前,每到下午两点多,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便开始刮起风来。风起时,飞沙走石,风沙遮天蔽日,仿佛踏入了沙漠深处,令人不敢逆风而行。人们要么寻找避风之处,要么不出门,无法躲避就只能转过身去,任由沙尘往衣领和裤腿里钻。风沙过后,个个变成“灰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仿佛拖着一路尘烟,宛如贴身携带着吹风机。
森嘎村坐北向南,背倚连绵的山脉,前方则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实际上,那是一片青稞田,从土壤散发出的黑色光泽中,可以窥见其肥沃程度。进入村庄的道路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路旁生长着茂盛的红柳,隆冬之际,红柳早没了叶子,光杆一般在风中摇晃,只能从淡绿色的横断面看出它们依然不屈地活着。若非地处震中,这里与日喀则的另外的地方并无二致。然而,一场强烈的地震发生后,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悲伤的气息,以及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醒目的警戒线将村庄的外围严密地封锁,以防止任何人员擅自进入。警戒线后侧,一排排房屋已经倒塌,各种建筑材料和家具散落一地,门板、桌椅等随处可见。偶尔,废墟中会突然飞出几只受惊的鸡,它们惊慌失措地四周张望,然后不情愿地折返回去。在森嘎村与对面的白浪村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沼泽地,黄鸭和斑头雁在此栖息。由于地面松软,土地仿佛被撕裂,形成了许多巨大的裂缝,这些裂缝交错分布,宛如杂乱无章的铁轨,裂口处,露出大地黝黑的胸膛。
强震过后必然伴有余震,这似乎是地震的规律。据统计,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各类大大小小的余震就超过三千次,在宿营车里睡觉经常能感到车子在摇晃,像航行在大海里的一艘船。如果说地震袭来那一刻比较危险的话,那处于余震中救灾的官兵们就处于更危险的境地之中了。武警西藏总队某支队教导员李旭东刚带领战士们从一处废墟撤离,一堵墙就倒了下去,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救灾现场,每一片村庄都搭建有武警部队的绿色帐篷,每一处废墟上都有武警官兵忙碌的身影。大大的红色“武警”二字喷绘在车子上,刻印在条幅上,让路过的人一眼就看出这是武警救灾部队的临时宿营区,或者就是武警救灾部队负责的安置点。
官兵们的专业是练兵备战,却都能对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熟稔于心、娓娓道来,不管问什么,他们总会自信地说:“让我来吧,我能行!”
连续多天的灾区采访,不管是对初入军营的列兵,还是服役数十年的老兵,他们的自信总会传导到每一个人心里,让每一个人充满安全感、信赖感,于是,一个隐秘而又公开的消息在抗震救灾现场不胫而走:我们的官兵样样行!
一月七日上午,震后不到两小时,武警日喀则支队定日中队的三十名官兵经过五十一公里的摩托化行军和徒步行军,顺利抵达震中。
当部队进入村庄后,一位村干部迅速找到了武警官兵寻求援助。他告诉官兵,在村庄的某个角落,有一户人家的三名成员不幸被埋在废墟之下,情况十分危急,急需官兵救援。列兵杨洪伟与其他的官兵们一样,没有一点犹豫,立刻拿起手中的镐头,迅速赶往有必要进行救援的地点。在挖掘过程中,他们表现得非常谨慎,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生怕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对伤员的二次伤害。
救援现场,当杨洪伟的目光落在被埋人员的衣物上时,他立刻做出了决定,毫不犹豫地丢下手中的镐头。随后,他开始依靠双手的力量,在冰冷而坚硬的废墟中奋力刨挖。指甲扣断了,手指戳破了,官兵们依然没有一人叫苦喊疼,在这场用生命抢救生命的救援中,任何的付出对官兵而言都值得。
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后,杨洪伟终于在废墟深处找到了一个气息微弱的学生。卫生员魏大茌立刻上前查看病情,并很快得出结论:被埋男孩下肢因长时间被压,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在低温的地震灾区很容易因失温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杨洪伟得知后,立即脱下大衣为小男孩披上,并将他的脚放在自己怀中轻轻搓揉。经过近二十分钟的紧急救治,男孩的面色逐渐恢复,最终成功获救。
当他目睹小男孩脸上绽放的笑容时,杨洪伟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军人,被人民需求,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久之后,官兵们又从土堆中救出了一位藏族老奶奶。她的情况十分危急,几乎奄奄一息。得知情况紧急,魏大茌毫不犹豫地跳上前去,为老奶奶进行人工呼吸。这一感人的场景被随行的战友记录下来,并上传至网络,迅速被广泛传播。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有的网上的朋友表示:“在高原上自己吸氧都十分困难,还要为他人做人工呼吸,真是不容易。”也有网友对人民子弟兵的英勇行为感到深深感动,他们说:“在危难时刻,总是人民子弟兵冲在最前线,保护着我们。向子弟兵致敬!”
在完成人工呼吸后,魏大茌继续为老奶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但这些急救措施均未能见效。随后,他迅速为老奶奶注射了肾上腺素……
尽管魏大茌并不常经历这样的医疗救助,但在关键时刻,他的操作却显得异常熟练。事后被问及此事,魏大茌说:“没什么会不会的,只要穿上这身军装,我们就什么都会了。”
这是自信,更是责任。但在灾区,正是拥有了这种“我能行”的自信,才让官兵们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其实只有经历过慢慢的变多的事,才能越加明白“我能行”背后的含金量。
在灾区,没电了,老百姓们找官兵。没水没吃的了,大家还是找官兵。在安置点,只要找到穿迷彩的人,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我们的官兵样样行。”在这里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官兵们实实在在的行动。
谭治顺是武警日喀则支队某中队的一名少尉排长。作为刚毕业的新排长,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抗震救灾。他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即将来临的挑战的激动,也有对未知困难的忐忑不安。一月七日的夜晚,这种不安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由于是初次抵达灾区,面对一片混乱的现场,战友们都在争分夺秒地搭建救灾帐篷,而谭治顺由于之前从未有过搭建帐篷的经验,感到自己无法直接参与到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去,只能在旁边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更糟糕的是,当时的室外温度已经降到接近零下十五摄氏度,刺骨的寒冷不仅考验着他的身体,也让他内心的畏难情绪愈发强烈。
就在那一刻,他忽然看到一位藏族老奶奶带着孙子在寒风中四周张望,祖孙俩被冻得瑟瑟发抖。原来是上一批搭建的帐篷已经住满,祖孙俩暂时还没有地方住。谭治顺感同身受。隆冬的定日,尤其到了午夜,寒冷像针一样刺入骨髓。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要待上半小时,仿佛都可以感觉到骨骼在吱吱作响。
奶孙两人就这样在营地前徘徊,小孩不时地吸着鼻子,在灯光下呼出的白色雾气如同一根针一样直扎心脏。一种愧疚感迅速袭来。谭治顺立刻想到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观了,他必须冲上前!得为人民群众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谭治顺立即向中队长刘伟报告说:“我也要帮助搭建帐篷!”刘伟诧异地看着他,谭治顺知道他想问什么,立即斩钉截铁地说:“放心吧,队长,我能行,如果不会我就学,如果还不会,我就再学,反正我一定要学会!”
随即,他加入了搭建帐篷的队伍。帐篷搭建十分讲究。哪块杆子在什么位置,是支撑,还是横梁;哪边是门,哪边是窗,朝向又怎样,如何固定,等等,不仅要搭出来,还要搭整齐,并不是特别容易。但只要想到自己搭不出帐篷,老奶奶住不进去他就着急,他便加紧了学习的步伐。
后来,从一开始的完全不会,到慢慢熟悉每一个零部件,谭治顺学得很快。最后,他已经能清楚地知道帐篷每一个零部件应该安放的具置。慢慢地,他和战友们搭建帐篷的速度慢慢的变快,从刚开始的将近半小时一顶,再到二十分钟一顶,最后只需九分钟。当晚,谭治顺就带领几名战士为群众搭建了十五顶帐篷,让安置点的其余群众全部住了进去。
看着满天星斗,谭治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这一刻,他感觉不到冷,反而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他相信,那个顺利入住的奶孙俩,不管他们此前经历了什么,至少在官兵到来的这个夜晚,他们是踏实而幸福的。
谭治顺通过对讲机向指挥所汇报了工作进展,刘伟赞叹了一声,不胜感慨地说:“我们的官兵样样行,若不是样样行,又怎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呀!”
可别小看了这句话的分量。抗震初期,各路驰援队伍从四面八方向震中会聚,人员如何住宿如何饮食,怎样如厕怎样施救,通信如何保障,电力如何维护,等等,哪一样都是从零到一,哪一样都要付出无数心血,一环扣一环,只要一环出了纰漏,其余各环节运转都会出问题。因此,正是有了官兵们“样样行”的能力基础,才保障了抗震救灾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地震当天,部队抵达救灾点。除大部分官兵前往救援外,少部分官兵开始在安置点埋锅造饭。这样的工作和抢险救援同样重要。
虽然大家预有准备,但临近开饭时间,他们还是被眼前排着长队等待吃饭的队伍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抵达安置点后,官兵们就被赋予了一项新的任务:为班久村、嘎旦村、森嘎村三个安置点的两千余名村民和救援人员供应热食。
准备两千多份餐食,工作量巨大。据后来统计,每日蔬菜用量高达数吨,矿泉水日耗近百箱。十八名炊事员从清晨六点开始备菜和配菜,直至傍晚六点,整整十二小时才能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在烹饪过程中,炒锅一旦点燃,就需要不停地翻动,而且必须有七到八口锅同时运作……
炊事员李春入伍七年,多次参加各级组织的后勤专业比武,并在紧急状况下多次完成保障任务。对他而言,保障任务已成家常便饭,没什么难的。然而,当他目睹排队的人群时,内心还是不由得紧张起来。他心中不断质疑:这样的保障任务真的能顺利完成吗?绝对不可以出差错啊!
任务来了,一定得完成。炊事班长王鲁达在给大家做动员的时候说:“们,有多少人咱就保障多少人,咱们当兵的说到做到,因为我们行!你们感觉自己行吗?”
“行就好。”这位炊事班长用目光扫视了每一个人,他要把自己的坚定传达给他们。他相信,只有大家都坚定了,他们才能拧成一股绳,才能达成目标,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
这位班长最初担任武警日喀则支队教导队的司机和炊事员职务,在支队办公期间,恰巧地震发生了。那时,支队保障部部长陈刚正为缺少驾驶员而烦恼,看到他后,立刻有了主意:“你来得正是时候,你到前线开车去吧。”他们抵达震中后,又面临炊事员不足的问题,陈部长再次作出决定:“你原本就是炊事员……”王鲁达便开始了让他刻骨铭心的保障工作。
自一月七日午夜十二点抵达点位后,十八名炊事员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搭建帐篷、展开高原野战给养单元,一直持续奋战到次日清晨。从食材准备、烹饪炒菜到热食发放,每一个环节都紧凑有序,炊事员们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分秒必争。在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六个小时后,他们终于为两千多人送上了热食,实现了“当天抵达,当日入住,当日热饮”的目标。
炊事员李春谈起那连续奋战的十六个小时依然心有余悸:“工作强度极大,原本计划两班倒,可实在忙不过来,只能全员上阵。”常凯强是十四名备菜炊事员之一,为了能尽快完成下一锅餐食的备菜工作,他练出了一分钟内熟练切完五棵白菜的功夫。几天后,当他再次拿起菜刀的时候,手抖得像筛糠。身旁的“〇〇后”战士陈亚更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削完了三百多个土豆。两人配合默契,装满一桶蔬菜后,迅速递交给后续烹饪人员。等香喷喷的饭菜出锅后,官兵们便抬着保温桶前往六公里外的古荣村发放热食。
炊事员陈玟博一边抬着保温桶一边感慨:“这已经是我们发放的第三波米饭了,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笑脸,看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我内心就欣慰极了。”事实上,这些已经一夜未眠、为乡亲们制作并发放了多波热食的炊事员们,自己却还没有来得及吃上一口饭。就在他们刚刚送出最后一餐饭食后,一辆载有三十吨粮食、蔬菜的货运车抵达了森嘎村点位,他们顾不上休息,又投入了紧张的卸载工作中,开启了新一轮的忙碌……
一月十三日晚八点四十分左右,在保障点,战士刘志刚、陈日庆在五台蒸饭车前,其中一台已经蒸好了,米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去吃,而是选择吃泡面来简单解决晚餐。刘志刚说:“来不及打菜,我们就这样垫一口,吃完了还要给老乡们送饭……”
操作间里,官兵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饭菜。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两人正坐在小凳上包抄手。一人是军需营房科科长李峰,另一人是军需助理员涂兴萌,经询问得知,他们不是给自己加餐,是给战士包的。李峰说:“他们一会儿要送饭,送完回来就没吃的了,我们提前给他们准备准备!”我说为啥不叫几个战士。李科长说:“他们也累,让他们多休息休息吧。”还担心声音大了影响到别人。
他手里是白色的面粉,整个脸被风沙吹得黑乎乎的,耳内积满了沙尘。经过数日的抗震救灾工作,他显得异常憔悴,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多岁。我突然回想起曾经向王鲁达提出的问题:是怎样的精神力量让他能够连续四十多个小时不眠不休,且毫无怨言地工作?王鲁达回答说:“所有的领导都与我们并肩作战,大家都在带头干,我又怎能不坚持到底?”
长时间的站立和高强度的劳作,对许多炊事员的身体健康情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亮起了健康红灯。例如,胡洋因为长时间站立导致腰痛难忍,几乎直不起腰来,他没选休息,而是悄悄地找到医生要了一些膏药贴在身上,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孙健则因为脚部患上了跟腱炎,每迈出一步都会感到钻心的疼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选择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往嘴里塞两颗止痛药……
“我们的官兵样样行!”其实并非是官兵们无所不能,而是当危险来临,官兵们牢牢地把人民举在了头顶,把自己活生生逼出了一身的本事!他们才敢于在任何一个时间里说出那句让人信心倍增的话:“我是人民子弟兵,我们行!”
一月十日,武警西藏总队机动第一支队的救援官兵来到白浪村帮助村民转移财物。这个村在地震中损失惨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房子受到损伤。村民们的房子大多是用泥土夯筑,无法抵御强烈的地震。目光所及,全是残垣断壁。一座座倒塌的房屋,土堆石块到处散落,惊惶无措的牦牛在村庄四处乱窜,平时极为认生的藏种土狗也惊吓过度,看到生人没有一点反应,萎靡地卧在地上,由着陌生人在它眼前走来走去。
官兵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被村民白玛“堵住”了。白玛连比带画了好一会儿,大家才明白他的处境。原来是他家的一辆拖拉机被墙压住,无法开出。白玛心急如焚。武警西藏总队机动第一支队某中队中队长卢睿二话不说,带上战士们就来到受灾点。可当他们来到车库的时候才发现救援难度实在太大:巨大的土块压在引擎盖上,车子后面还有很大一个车斗,被一堵倒塌的墙压得不能动弹。
白玛对能否将拖拉机弄出来没有一点信心,在一旁走来走去,他一会儿看看官兵,一会儿看看拖拉机。朝官兵们走两步他又退回去,朝拖拉机走两步,又退了回来。
“我行!这有什么不能干的?”入伍八年的滕佳成看出了白玛的纠结,主动请缨。这个来自山西大同的中士入伍前就拿到了驾驶证,在部队后又考取了军车驾驶证,部队配发的几乎所有车型他都开过。因此,他充满了信心。
在一番检查后,滕佳成发现拖拉机是单缸机,马力大,只要措施得当就能弄出来,车斗没有助力,若不先行挪开,车头会因阻力过大无法开出。车头前方是一堵墙,只能选择倒车。于是,他组织大家先把车斗卸下来,费尽全力将车斗拖到一旁。
接着,他又跟战友们把压在车上的石块清走,但车头依然夹在土墙里,要把土堆搬离需要很大的工程量,时间上也不允许,车头右后侧又有一根木桩,紧挨着车头,稍有不慎就会把司机刮下来。这很考验技术:油门轰大了,会把驾驶员刮伤;轰小了,车头后倒没有动力。但这根本难不倒滕佳成。在一米左右的倒车距离上,他很快想到了处理方法:先让前轮脱困,随即打方向避让木桩,这样的操作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可不容易。白玛在一旁看得直摇头,他一个熟悉拖拉机的老司机都无法办成的事,这群“迷彩服”能有什么办法?他把手抱在胸前,又恢复了最开始的姿势:朝官兵走两步退回去,又朝拖拉机走几步又退回去……
紧接着,他迅速地跳上了拖拉机的驾驶座,快速挂上挡位,并且加大油门。在经过一番熟练且果断的操作之后,拖拉机终于被他成功地从困境中开了出来,而且幸运的是,人也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拖拉机仿佛变成了一头倔强的驴,在那片空旷而开阔的田野上,发出了它那雄壮的嘶鸣声。白玛看到这一幕,兴奋得又蹦又跳,激动地朝拖拉机跑去,向成功驾出拖拉机的滕佳成竖起了大拇指。
仅仅一月十日这天,滕佳成就帮助老乡从废墟里成功开出了五辆车。事后问起来,滕佳成自豪地说:“能不行吗,要不行,人民群众怎么看我们!”
次日清晨,陈刚终于能够稍微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作为保障部部长,他肩负着整个支队后勤工作的重任,这是一项既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又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参加这次紧急任务之前,他的身体健康情况并不理想,出现了高烧的症状,体温高达三十八摄氏度。从他布满血丝的眼睛中,我能清楚地联想到,这些天来他究竟经历了什么: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迅速地组织部队紧急集结,并调派了十一台车辆,装载了超过三十余吨的各类物资器材从支队机关出发,直奔灾区。到达指定地点后,他再次展现了出色的应变能力,紧急采购三十吨急需物资,全力以赴保障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他连续四十多个小时没合眼,这位戴着眼镜的保障部长,走路的时候都想睡觉,他说:“我睡了,他们怎么办?他们也累啊。”
在灾区的各个救援站点,官兵们或穿梭于安置点,为灾民解决很多问题,组织卫生清扫,运送热气腾腾的食物;或行进在装卸救援物资的道路上,确保物资能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尽管是临时宿营地,军号声总是准时响起。在营区行进,或走在乡间小道上,总能看到官兵们整齐列队,也总能听到那首准时响起的嘹亮军歌《当兵的人》:“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
这首歌,既是对身着迷彩的军人们加油鼓劲,也是向所有途经的人们宣告:这里是子弟兵的驻地,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他们!因为样样行,所以样样都行!这也是人民子弟兵通行灾区常常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原因。每到一个地方,看到子弟兵来了,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了解,这支英雄的军队,除了备战打仗,在为人民服务这方面,依然什么都会,什么都行!
央视《焦点访谈》6月27日晚曝光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作为投资规模达24.43亿元的仿古建筑群,自2021年6月试营业以来,持续亏损,四年累计亏损达10.8亿元,直至现在濒临破产。
“今年历史类最低投档线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其中普通类(历史)各批次最低投档线引发了全网热议。
辽宁舰航母编队执行远海任务遭外军双航母夹击 歼-15挂弹起飞,死死咬住外军机,从高度8000米一直缠斗至2000米成功驱离(央视新闻)#热点新闻事件 #热点追踪 #辽宁舰 #歼15舰载机
每天介绍一个湖北地名:黄陂。黄陂是武汉六个远城区之一,是武汉的北大门,也是武汉后花园。
两天都在祖籍黄陂混,武汉过早不只是有热干面#喜子来了 #喜子工作室 #武汉人
柳州市政府大楼设计得特别科学,也不乏想象力,妙哉!#农村自建房 #楼 #别墅设计#人居环境
据环球时报引述消息,当地时间6月22日下午,执行对伊朗打击任务的美军B-2轰炸机群返航美国密苏里州的基地。有报道称,用于袭击伊朗的美军B-2隐形轰炸机配备了厕所、微波炉,通常还配备有一个零食冷藏箱。
本年度的北约峰会定于当地时间6月24日至25日在荷兰海牙举行,而通过美国总统特朗普设定的最新军费标准,即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被认为是本次会议的首要任务。
“怎么运荔枝”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唐代“一骑红尘”的驿马传荔,极致地压缩时间,为的是将“岭南的荔枝”变成“长安的荔枝”。而今天,广东到西安“当日达”早就不成问题。但岭南果农们又有了更宏大的雄心:要把这颗“岭南佳果”,想方设法用最快的速度运到全世界去。